2023-02-230次浏览来源:网络
(博士去当城管,高学历不值钱了?)
首先,恭喜北大原子核物理女博士王梦珍,今年成功竞聘酒仙桥街道城管岗,跟她一起的还有曼大的海归硕士,和一众名校大学生。
看来以后碰到城管,我要客气点了,毕竟人家学历很可能比我高。
今天来讨论一下大家最近关心的学历贬值问题。
今年就业压力真的特别大,各种找工作的奇葩新闻也就特别多。
尤其是名校的博士和硕士,他们神奇的就业情况,三番两次的挑战着你我的认知。
还有的名校博士,为了就业,离开北上广,去了县城和乡镇。
我们浙江的丽水遂昌,一个小县城,最近招收的24个基础岗位,在激烈的竞争后,留下的都是复旦上交浙大的博士和硕士。
遂昌县这些年确实发展得不错,今年也给了不错的房补,但要不是博士们也就业难,谁又愿意主动离开母校所在的上海杭州,跑去遂昌发展呢。
学历正在加速贬值的现象,让大家怀疑,当初这么值钱的博士和硕士,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了?
面对过剩的博士,日本是怎么解决的?
如果越来越多的博士和硕士,加入内卷,我们该怎么办?
⊥87⊥?
越来越多的“博士”
我们这个国家的博士,站在学历金字塔尖,毕业后都去哪儿了?
从15年到20年这5年里,有19万个博士找到了工作。
大约有一半人,还是去了最传统的归宿,高校。
尤其是文科的博士,包括文、史、哲、教育、艺术、管理这些专业,去高校尤其多。
来源:《我国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分析》,罗洪川等,2022
剩下的理、工、农、医很多会去对口的科研和医疗单位。
每年去这些事业单位的博士,大概占了3成。
而去企业的博士启示也不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总数不到一成。
显然企业的压力和不稳定,让大多数博士在选择时,最终更偏向高校。
像北大王梦珍这样,去行政单位的,是博士中的少数,只占3.45%。
今天博士们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原因很简单。博士毕业都想去高校。
高校的编制越来越饱和,毕业的博士却越来越多。
近5年来,中国博士扩招明显,招生和毕业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今年不少高校再次扩招,初步预计,今年招收的博士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在读博士生预计超过56万。
而今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也高达7万人。
现在就可以预判,接下来每年毕业的博士会越来越多。而另一边,许多地方还是想要更多的博士;
以江西为例,十四五期间要求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大幅增加,到2025年,要求江西全省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增长30%左右,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增长60%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60%左右。
可以看到,制造博士的产线在越来越多,创造的博士学历也快速增加,在存量市场中,学历就出现了加速贬值。
学历贬值,连博士就业都困难,这样的困境日本就正在面对,而且历史上已经面对了两次。
⊥8
日本博士就业难
一个社会生产了太多的博士,就像工厂生产了太多的牛奶。
日本第一次面临博士过剩,就业困难,是在1980年代。
1956年,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指出与苏联、英国、美国等各国相比,日本大学过于侧重文科,而轻视理工科,导致日本落后干同列国的竞争。
建议压缩人文社科,发展理工科专业。
日本政府根据这一建议,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增加理工专业招生的政策,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培养扩充计划》《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大学扩充准备计划》,接下来的20年里,日本理工科专业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带动了日本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大,大学老师的岗位迅速增加,博士生毕业后大部分可以顺利成为大学老师。
然而从1970年代末开始,博士过剩的问题就开始出现,学术岗位逐渐饱和,大学需要的博士越来越少,可社会生产出来的博士却越来越多。
当博士出现过剩的时候,博士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均研究经费开始下降,恶性竞争开始出现,学者为了争夺有限的学术资源,开始被迫追求论文的数量而非质量。
同时,博士们为了生存,研究方向更加看重导师的偏好,而非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随着博士的生存环境恶化,日本开始出现博士在学人数减少的趋势,有些就业难的博士专业,入学人数不足招生人数的一半。
针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本政府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所谓的“博士后”制度。
1985年,日本制定了特别研究员制度,其实就是让没找学术岗位的博士,先去当“博士后”,当上博士后的博士,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工作,但是可以获得两年的研究奖励金,不至于一毕业就失业。
很显然,“博士后”的办法,只是暂时缓解了博士过剩的问题。
真正化解就业危机的,还是要靠,日本90年代,产业经济的崛起,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开始,大学人数增加,带来了更多大学岗位,博士的过剩问题才得以真正缓解。
但是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因为经济繁荣的时候,政府对科技也就更重视。
1995年,日本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纳入国家战略中。
因为日本发现,自己的基础学科研究水平,远远落后欧美国家,不少学科领域的差距不断拉大。‘
于是提出了“博士后一万人计划”,要求到2000年,实现雇佣一万名博士后的目标,事实上,这个目标在2000年的前一年,就提前完成。
但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又让博士的就业处境,变得艰难起来。
首先,90年代后期,日本人发现这个国家18岁的人口在急速减少,提出要控制新增大学的数量,其次,97年开始,日本又发现这个国家的大学体制死气沉沉,开始在大学中推广任期制,比如很多博士会担任的教授助手职位,从98年到04减少了1000个,这些年新毕业的博士后,亚历山大。
于是,日本又开始面临“博士后过剩”,博士后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博士后毕业年纪偏大。
很多都已经到了30多岁,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经到了35岁,和互联网大厂35岁危机一样,35岁的博士后,虽然学历高到爆炸,但是如果这时候还没有获得大学里正式的学术职位,后面的成功率就越来越低,而且重新选择其他职业的道路,也越来越窄。
第二,博士后的经济保障很不稳定。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博士后,工作期间没有社保,最惨的十分之一的博士后,连工资都没有,科研完全是为爱发电。
第三,博士后的职业发展前不乐观。
日本的博士后即便成为正式的教师,超过四分之三是有任期的,任期结束之后又得找工作,现实情况是,有两成以上的教师在任期结束之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又得回去做博士后。
面对博士后过剩,这次日本政府没有再加一个博士后后,而是积极推动博士去企业。
但是困境依然存在,日本发现企业对博士并不感冒,或者说博士的技能和优势,企业用不上。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日本博土教育过度专业化,其课程内容与业界早就脱离联系。
日本的博士教育,具有明显的师徒制传统,博士和研究生的研究,是根据导师的偏好展开的,一旦导师年纪大了,科研的方向跟不上当下的发展,博士生们在知识上,很难获得新的成长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博士进入学界就业的观念根深蒂固,常年处于象牙塔中,缺乏对企业和市场的了解,在日本博士的观念中,没有进入学界,是遭到淘汰的结果。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尽管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另一些人只好无事可做。
索尼的老板盛田昭夫,也被叫做“索尼先生”,针对日本社会,特别讲究学历的问题,专门写了一本《学历无用论》,公众对于“学历”的误解,归纳的非常精彩。
首先,盛田昭夫说,学历的作用被过度夸大了。他在索尼公司就发现,很多技术上的重大贡献并不是高学历的人做出的。
第二,盛田昭夫认为,很多高学历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甚至会歧视低学历的人。
而站在企业的角度,这就会导致很多没有文凭的人被压制,反而限制了企业的整体创造力。
盛田昭夫甚至开玩笑地讲,企业档案中的学历证书都该烧掉。
第三,盛田昭夫认为,比起盯着员工已经获得的学历,企业更应该努力挖掘员工未开发出来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事实上,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