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70次浏览来源:网络
(高校鄙视链又出新品种:没考个双一流,将来落户大城市都困难)
中国高校鄙视链根深蒂固,当然,这也不是国产的鄙视,全世界高校都存在鄙视链。全世界高校都一个档次,一副面孔,高等教育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最近,高校鄙视链又生产出一种新产品了。
先来盘点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高校鄙视链:
发达城市高校鄙视落后地区高校。类似兰州大学的顶级高校的人才被挖得差不多了。很多年前我就说过,要是清华搬到贵州,北大搬到云南,复旦搬到山西,人大搬到河北,肯定不会出现当年西南联合大学傲视群雄的局面。对大城市的固恋早已成型。
综合性大学鄙视专门类大学。综合性大学似乎更有面子,一些专科性大学改名成风,不得不说,这和鄙视链是有逻辑关系的。法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没改名,不影响人家出影响世界思想的大师。类似萨特、福柯、德里达,到现在依然是学术研究的红一代。
理工类的大学鄙视文科类大学。认为文科类不生产只会风花雪月。高等教育文理渗透是一个通行的规律,世界级科学家的人文素养深厚。我们一直到21世纪后才提出文理渗透,至今也没有所以然。多年前,我真见过一位理学博士,分不清唐宋元明清谁先谁后。没有文理渗透的高等教育理念,这些年的高考改革折腾啥?瞎鄙视。当年兴起的高校合并风潮形成的巨无霸高校和文理渗透多少还是有关系的。
文科类高校歧视工科高校呆头呆脑。这属于互相鄙视。这些年,一些文科类高校毕业的学生,其逻辑思维非常弱,不得不说,这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必然关系。理工学科缺乏,是短板,没有啥值得骄傲的。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要不是西南联大毕业的,要不就没有上过大学的,和我们现在自命不凡,号称世界一流的高校没有啥关系。就热衷互相鄙视,搞内斗,被打脸了吧。
文科类的鄙视艺术类的花里胡哨没功底。这和作家鄙视编剧是一个道理。拜托,我们业余生活取乐,基本都靠艺术类的毕业生来拉动文化消费的。当然,这种鄙视不排除带有嫉妒成分。艺术类容易出名容易挣大钱。
高校鄙视链最严重就是梯度鄙视了。所谓梯度鄙视,即985鄙视非985的,211的鄙视普通本科院校的,普通一本高校的鄙视二本高校,一本和二本高校联合在一起鄙视三本院校。本科院校心照不宣鄙视高职专科。要是全国考生都是本科院校录取,全国考生都去读研。这个时代肯定疯了。
现在是双一流时代了,137所世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高校一起鄙视双非高校。是否世界一流暂且不表,先把鄙视这个传统手艺活给玩了。
高校鄙视链直接导致有人建议高职设置副学士学位。这纯属无稽之谈。高职自1999年起至今,定位模糊不清。高职设置副学士学位,大约是有洗刷鄙视之辱的意思。
客观而言,高校鄙视链并非是高校自身兴起的,而是社会风气导致的。再明确一下,往往是用人单位盲目设置条件导致的。一些用人单位动不动就只招985/211高校毕业生,当年某银行不聘用双非高校毕业生,某大学校长一怒之下,撤回学校该银行存款。此事说明高校鄙视链的社会风气长期存在,至今依然,而且积习难改。
高校还有很多鄙视链,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都是老一套的鄙视链。最近,高校鄙视链又出新产品了。
上海出台落户政策,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符合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之前有清北毕业生直接落户的政策。无独有偶,广州出台政策,称双一流本科及以上参加社会保险即可入户。
北上广,每年多少高校毕业生望眼欲穿落户的地区。截止到目前,北京还没有出台过相关政策。由此可见,高校鄙视链是由用人单位直接导致的。全国各地均渴慕高层次人才,这是客观现象。如果985大学毕业生在一些城市落不了户,找不到工作,或者适应不了,不是和这所高校有必然逻辑关系。同样,该高校毕业生是否符合落户条件,和他是哪所高校毕业的也没有必然逻辑关系。
高考考生头悬梁锥刺股拼双一流高校,如果毕业了没有任何优势,为什么要选择双一流呢?但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而不是虚名。尤其是在北上广落户难地区,用这个简单粗暴的标准,的确令人难以信服。
高校毕业生是否是既然目前高考录取实施的是院校专业组模式,北上广这样超级大城市落户的政策以专业科目和积分落户相对是公平的。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