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0次浏览来源:网络
(今时今日,留学生毕业应该回国找工作吗?)
相信留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一个选择:找工作究竟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特别是现在处于疫情期间,可能要做好长期待在同个地方的心理建设。
想知道国内和国外的求职路径是怎样的?哪边的机会更多?回国发展的优势在哪?有哪些适合国人的海外求职方向?
有过英国留学和工作经验,目前就职于国内某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Lisa小姐姐向领英表示:“弄清自己未来想要的状态以及近三年想达成的目标很重要。”
以下是视频原文,详解留学生国内vs国外的求职路径有何不同:
如果想享受生活,选国外更好,因为国外公司讲求工作和生活平衡。如果想立刻到大平台发展,迅速成长,回国更好,因为国内给年轻人的机会更多。
同时,也要了解困难是什么,可能失去什么。
在国外,虽然能拿到左边offer右边的同学在语言方面的困难已经突破了,但因为文化背景的原因,职位上升可能会比较慢,很多华人在国外工作很多年也无法晋升。
在国内,竞争激烈,比较内卷,比较累,看你是否能接受。
选择国内国外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更多留学生朋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能拿下好左边offer右边,至少两个。
1.开放的思想和批判性思维
国外教育训练的思维方式,能让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授给你一个课题却不定义它具体是什么,让你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而且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教授讨论问题时,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法,也越来越觉得它对于我现在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做产品经历我们要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而市场变化很快,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出设想,否定自己,寻找新创意,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要求思路清晰,要求“openminded”(思想开放的)和“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我在留学时培养的能力。
2.国外的实习经验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平时面试也常面留学生,最常见两种:一种是没有准备好,一直在准备论文,春招和秋招都不了解,这种无论适应国外生活还是国内职场环境都难。
相反,另一种成功率非常高:大一在国外实习,大二在国内实习,既拥有国际视野又了解国内职场,他们大多数容易成功转正。
前几天刚面过一个00后,他已经实习过四五家大公司了。实习多的同学更大概率能迅速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这个行业到底好不好。
现在我在公司招的团队,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都是留学生,他们注意培养自己的各个方面,因为留学期间面对过比较艰难的环境,他们懂得处理自己的生活,也懂得在艰难环境中争取机会。
所以关于未来职业发展该回国还是留在国外的问题,去留学之前就要思考了,尤其是像英国专硕这种一年制的。
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尽量多去尝试不同的行业和公司,尽早规划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大家还是要对自己有信心的,在不同国家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和商业规则,能拥有和国内同学不同的视角。
这样回国既有有语言能力,又有商业层面的国际视野,是不可替代的优势。
大多留学生,会想进入国外的咨询行业,或者去四大做会计,也有做贸易的。
这些行业竞争激烈,基本从一入学就开始申请实习。
在英国时期我有个室友走了这条路,很忙,一年到头见不到她几次,毕业后去了四大。
一般能留下来跟当地人竞争的中国人都很厉害,要么是技能超群,比如数学很强,胜在专业能力。
要么是文化融合很好,因为在国外公司当你面对客户,只有了解客户的文化,你才能把工作做好。
所以上学期间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也要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你对当地社会的观察、与当地朋友的交流都属于求职准备。
同时,也要想想自己有没有某种文化偏好,比如我有个朋友喜欢动漫、二次元,她毕业后就了,这样长期待下去会更舒服些。
还有的人可能想先在国外工作三五年再回国,这种情况建议毕业去一些中国在海外的分公司,互联网的话比如阿里字节他们都有海外公司,或者去google,fbook,亚马逊,只要是某个垂直行业的大厂,回国都左边加分右边。
总之一定要多体验多锻炼,才能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
不要认为自己有了“留学”或者“名校”标签,就觉得自己不缺机会。
不好意思,世界很大,优秀的人太多太多了。
无论选择国内还是国外,大前提都是你要明确自己三年内要达到什么目标收获什么,按着这个结果导向去扎实技能,去大平台看看,不断接触新的信息。
也别忘了多结识新的朋友。世界本身很无聊了,多认识有意思的朋友,生活和工作上会有多更多可能性。
在工作上建立行业链接,你可以透过一些人去了解别人的公司,了解别人的观点,别人的行业。
我一直有个信念:对任何事情不要先否定,想否定可能只是因为我还没有尝试。
希望你勇敢做决定,当你做了大量决定,你就能不断去看原因,看到做的好和不好的原因,你会飞速成长。
祝你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收到满意的左边offer右边!
本文来自左边微信公众号右边“LinkedIn”(左边ID右边:LinkedIn-China),作者:领英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