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0次浏览来源:网络
(从考编18次到上岸高校事业编,浅谈留学生考公考编)
1.Hi,it’sme
211本科法学毕业,GPA88,虽然也算有拿得出手的竞赛和校园经历,但是始终不够拔尖。留学跨文化产业专业,申请到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却单纯因为更感兴趣课程设置,选择了谢菲管院。怀揣着对数字、财务的恐惧,打破头才到merit毕业。无奈本硕专业跨度大,实习无衔接,没有前瞻性的职业规划。我或许算不上聪明,始终用勤能补拙一路追赶。
拖延回国,错过秋招。专业不对口,无目标岗位的匹配大厂实习经历,定位不清晰,春招颗粒无收。在一次又一次被拒,和对自己的反思中,慢慢找到了适合我的、契合我理想未来生活的职业定位——体制内工作。
对比往期优秀的导师,我的履历略显普通。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笔试、面试中。我最终经历了近70次报考体制内单位,考试18次,进面12次,才逆袭上岸1个政府部门事业编制、1个高校事业编制、1个央企、1个国企。
或许你们和我一样,有类似的问题和经历。或许你们只是单纯的对留学生考公考编感兴趣。希望我的这篇上岸指南可以帮到你。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在留学择校、专业规划时,清楚地判断大背景、环境,以职业选择为主,提前准备,少走弯路,作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通宵改完毕业论文的我
无论是进入私企、外企,还是进入体制内工作,应聘的核心因素是拉开自己与其他竞争者的区别。那么,留学生就业和国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优势点在哪里呢?包括但是不限于海外留学背景、语言优势、在海外社会和文化中的长期生活。因此,对于早几年的留学生来说,外企更受大家的青睐。
但是,参考Ipsos《2020海外留学趋势报告》,毕业后归国的80万留学生中,将近一半的人进入了体制内。其中,进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有21%,任职于央企和国企的有25%。由此可见,体制内工作逐渐受到了留学生的青睐。
因此,本篇经验分享提及的体制内工作包含公务员、(参公)事业编、央企和国企。同时,因为个人经历主要集中在报考事业单位,一些较为详细、具体的经验,则是以事业编为主。
海外就业形势变化。虽然美国2022年度的第一份就业报告显示其就业市场有明显改善,劳动参与率也显著上升,但是始终没有回归到疫情前水平。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英国在疫情期间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的大规模失业情况,但是经济不活跃度(即失业且不打算找工作人群的衡量指标)猛增了58.6万人。
而全球化智库(CCG)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年度)中,即使受到疫情和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美国、英国始终还是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留学国家。因此,受到两国自身就业形势变化、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加上美国的国内就业保护政策,中国留学生在留学地就业的难度增加。
留学生也更倾向归国就业。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留学回国人数达40.91万人,比2020年增长12.1%,占出国总人数的90.73%。国家信息中心公布的大数据分析2021年留学归国就业学生文章中,引用了智联研究院2021年1月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毕业的海外留学生归国意愿更加强烈,回流人数将会首次超过100万人。56.8%的留学生归国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强有力的疫情管控效果,66.6%的留学生则是更看好后疫情时代中国内的发展。
大量留学生归国导致内部竞争,尤其是一线城市中,留学生被“贬值”。一方面,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区域经济水平发展有优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备,工作、生活的国际化程度也更高,成功的吸收了45.1%的留学生求职者。另一方面,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就业环境也对留学生更为友好。根据《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企业和岗位更多,更倾向于选择留学生的岗位44.5%集中在一线城市,34.4%则位于新一线城市,两者综合占比将近8成。留学生优先职位进一步向一线城市集中。在此情况下,一线、新一线城市的用人单位完全可以实现在留学生中“优中选优”,留学生就业内部竞争激烈。
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留学生国内就业的外部竞争增加。在更多留学生选择归国的背景下,国内的高校毕业人数也逐年增加,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因此,毕业就业人数增加,岗位又受到后疫情时期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缩减情况。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国内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在不断互相“内卷”。
体制内工作的吸引力逐年上升。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中,有将近7成的已确定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也体现了留学归国人员逐渐更加青睐稳定、抗风险性强的体制内工作。2021年,向国企投递简历的归国留学人员人数同比增长3.7%。调查中有3成的留学生期望进入国企就业,59%留学生认为留学群体中存在“考公热”,其中38.3%认为“考公热”近两年明显升温。
3.1.1一线、新一线城市的落户优势,非一线城市人才引进机制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以北京的留学生落户政策为例,对于学历的最低要求是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后称教留服)认证的硕士。另外,在满足其他条件后,留学生在北京的落户手续是通过教留服的通道,速度更快。上海的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政策也更为友好,院校世界排名范围也大,同时还有户口优先办理、租房补贴、创业补贴等激励政策。对于非一线城市来说,以2021年潍坊的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为例,QS前200名的高校等同于国内“双一流”高校,选调到市直单位的还会根据学历给予生活补助、购房补贴。
3.1.2弥补读书期间实习经历欠缺问题,特别是一年制英硕
第一,由于英国硕士的申请对于跨专业比较友好,较多的同学在选择英国留学专业时,存在不小的专业跨度,这导致了回国求职时的劣势。第二,加上短学制的影响,大多数人在一年的学习时间中,难以兼顾实习。对比国内两年制、三年制的硕士,他们至少拥有两段甚至更多的匹配实习。英国留学生应聘私企时,如果本科阶段的实习经历无法提供强力支撑,硕士阶段的实习短板客观存在。第三,导师资源缺失。以师范类、文博类行业为参考,国内读研的学生可以借助导师推荐实习、就业资源,有一定优势。而留学生的导师资源都在海外,与国内无法接轨。第四,考公考编绝大多数都是以笔试、面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从招聘公告中就可以看出,报考材料中基本不会要求填写以往实习经历,或者只需要简单地填写实习单位名称即可。体制内面试的形式也以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为主,有题目模板和答题框架可以学习,不会对实习经历进行深挖。
因此。在这几点影响下,留学生考公考编则可以最大程度的规避实习短板。
3.1.3国家国际化发展、语言优势
伴随着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政策,政府和事业单位更倾向于掌握语言、熟悉驻外当地生活的留学生(尤其在有外事需求的岗位上)。同时,参考近几年的国考招聘要求不难发现,雅思、托福成绩的认可度越来越高。2022年2.8万个职位国考岗位中,有133个岗位明确要求托福、雅思成绩的职位。作为在留学前都苦啃过雅思、托福这块硬骨头的留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利好的现象。另外,2020年疫情后,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部分央属事业单位也在这两年增加了更多专门针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岗位。
3.2.1落户政策没有跟上疫情特殊情况
由于各地落户政策不一样,北京的留学生落户政策要求在海外一年以上,学成回国时间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及时调整,部分由于疫情提前回国的同学在落户时受到影响。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上海的,留学生落户政策明确了留学生回国后的第一次社保在上海缴纳方可申请落户,但落户负责机构设置不清,存在落户办理不畅的问题。
3.2.2国内外专业目录差异
世界各个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存在差异。比如,英国的硕士分为MA(文学硕士)和MSc(理学硕士),商科基本都会被认证成理学硕士。但是,在国内的学科培养目录中,理学和管理学是并列的学科门类,下设一级专业类和二级专业。比如,二级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于一级专业类工商管理,归属于管理学门类。但是,我的个人经历中,学了文创专业的我被认证成理学硕士,成为我报考编制时最大的阻碍。
3.2.3国内外专业翻译差异
哪怕是类似的专业,在英国的不同学校,专业开设名称都存在差异,而教留服的学历认证则是完全按照专业直译完成的。因此,一旦留学生想要按照公务员、事业编制的具体专业名称报考时,会存在障碍。涉密、级别较高、没有接收过留学生的一些单位非常容易出现专业名一字不差的要求,而学历认证上的专业绝大部分很难与国内相关专业名称一一对应。
3.2.3海外毕业时间不同,应届生身份界定存在差异
国考、京考和不同事业单位对留学生毕业时间的要求存在差异,并且部分地区的招考公告不承认留学生的两年择业期。以英国硕士为例,2021年12月拿到毕业证,在不同的招考中,可能会分别被分到21届的往届生或22届的应届生。然而,众所周知,考公考编对于应届生来说是有“新手福利”的,应届生的身份对于想要进入体制内工作的留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3.2.4人才引进计划的层次认定问题
每个城市人才引进计划的要求和标准不一致,参考的海外院校排名榜单不一样,甚至一些地区的人才引进层次认定标准不完善,留学生毕业院校在部分地区并不等同于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
3.2.5与毕业、秋招时间冲突
同样是以英国一年制硕士为例,每年的国考基本为11月底,加上国考基本上是难度最高的考试,一般来说,推荐复习时间在4个月左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8月开始复习。而此时的英硕还要忙于毕业论文的提交,同期进行的还有每年的秋招。再加上由于考公考编的时间后置、战线长,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同学被迫同时准备毕业、秋招和考公考编的备考,这对个人的学习能力、精力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3.3.1对意向报考城市的落户政策提前关注
落户政策的大方向调整、官方文件是可以通过网上信息检索查到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留学生的落户流程、不同单位的配合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明确回国后想要在某城市落户定居的同学,从留学前就对大的政策性文件进行关注。同时,在自媒体平台注意积累个案的经验。不要单纯地依赖某一经验,也可以提前在报考阶段,以当年考生的身份,多打电话咨询了解情况。
3.3.2提前谨慎规划留学专业选择
如果是明确回国后要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同学,在以英国为主要例子的国家中,无法避免学位翻译差异,那么在专业上就一定要对应好招考岗位的限制专业。特别是想要进入公务员序列的同学,事业单位、央企和国企对于这个差异接受度较高。如果是对归国工作仍然目标不明确的同学,可以考虑在选择留学国家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学位,在专业上留给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3.3.3多渠道沟通解决专业翻译差异问题
首先,关于专业翻译差异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进入体制内工作的留学生群体,体制内单位对于留学生特殊情况的了解也更多。因此,建议大家在报考之前、资料审核、复审阶段都要不断地与报考单位电话沟通。我就曾经电话咨询过一个招收过留学生的单位,接听咨询电话的老师甚至教我如何更好地向单位解释专业差异。那么,就可以理解为这个单位对留学生的接受度会更高。
其次,在整个报名流程中,每次按照相应要求提交应聘资料时,建议个人撰写一份留学专业、学位翻译差异的声明。内容应该包括:考生专业、专业课程设置的外语及翻译版、国内外学科设置和专业名翻译、院校背景、研究方向等。
提供课程翻译,是因为招聘单位都会要求提供成绩单,但是资料审核人员不一定掌握较高水平的外语,因此务必要按照成绩单顺序、课程编码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声明由于无法加盖任何公章,并不具任何效力,但是能够多一次向资料审核工作人员解释的机会,或许就能争取到考试机会。另外,由于接收邮件、资料审核的工作人员有可能需要将特殊情况汇报给上级主管。单独成文档的声明更加重要,千万不能简单地在电话中说明就认为万事大吉。
我个人在70余次的报考经历中,甚至会节选部分声明内容放于报名邮件中,由于留学生报考体制内单位限制重重,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向报考单位的工作人员解释,争取考试机会。
最后,在2021年毕业归国的留学生经验分享中,我看到部分同学在完成学历认证后,通过列举就读院校教授信件、国内近似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等材料,向教留服申诉更换专业名,并且成功将学历认证专业复核更改为国内专业名称。但是,由于我个人还没有尝试过,此处不做详细说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自行查找。
由于限制留学生报考体制内单位最大的因素就是学位设置、专业译名的问题,因此,此处建议大家用好“三条腿走路”。即,在前期做好电话咨询、个人声明材料递交,同期也积极准备材料、联系境外学校提供支撑材料,向教留服申诉更改专业名。如果能够成功将学历认证上的专业名称进行修改,才是最根治问题的方式。虽然过程比较麻烦,但是一本万利。
3.3.4对各地人才引进计划提前了解,留学申请择校参考意向城市人才引进计划的院校排名
虽然在前文讲到一线城市的岗位设置也会向留学生倾斜,但是在高昂的房价、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中,一线城市也不一定是最优选择。以我个人为例,选择体制内工作的核心在于“稳定”和“个人生活时间的平衡”。因此,如果不考虑家在北京,二、三线城市较低的生活经济支出、较慢的生活节奏其实更契合我对体制内工作的期望点。所以,这一点建议是鼓励大家在前期也对一些发展迅速的非一线城市人才引进计划进行了解,特别是江浙、广东地区。并且,对这些城市人才引进计划要求的境外院校排名进行提前了解,帮助自己在留学规划、申请和择校时更好地决策。
3.3.5合理平衡、选择和取舍秋招与体制内单位考试
如何平衡备考时间、方法因人而异,此处按下不表。这一点主要是建议如果在秋招中获得相对比较满意的左边offer右边,最好与用人单位明确好签合同、入职的时间,能否延期,或在国考、京考、选调过程中如何保留住应届生身份,能否最大化自己的选择空间。
“内卷”和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导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worklifebalance。尤其是对于了解、适应国外生活和学习工作节奏的留学生来说,在工作之余能保证自己的个人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出于对“996”、“007”的恐惧,我对体制内工作的好感根源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有个人时间。当然,此处并不是说所有的体制内工作都可以做到兼顾工作和生活。回看每次疫情反弹时,冲在第一线,最辛苦、最累的一定是政府工作人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个人理解体制内工作最辛苦的状态,可能也会略微好于私企。当然收入也会低于私企,这就需要大家自己进行平衡了。
无论是北上广一线城市,还是新一线城市,各个地区的公务员、事业编大概收入情况都可以在网上搜到相关信息。由于保密性,可能无法查到报考单位的收入具体数字,但是参考地区、行政级别等因素,差异不会过大。
以北京为例,公务员薪资肯定是高于事业编,但哪怕是公务员的工资,也难以负担的起北京的房价。因此,对于选择进入一线房价过高地区的体制内工作,个人非常建议要适当降低对收入的期望值。同时,提前了解、规划好安家置业等实际问题。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体制内工作是带有一定特性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政治素养、一丝不苟的严肃工作作风,诸如此类的特点在此处不便于一一推敲讨论。所以,一方面,由衷建议大家在选择体制内工作之前,找机会在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实习感受一下,确定自己能够接受体制内工作的特性。另一方面,要和身边熟稔的长辈、同龄人进行提前沟通,不要过于相信网上信息,单一的鼓吹、贬低都过于片面。提前了解一些年轻人对于体制内工作的观点和看法,避免只是为了一个“铁饭碗”而盲目地选择体制内工作,但是却因为个性不适合等问题在职业上多走弯路。
北京兼具首都和直辖市的特性,因此,以事业单位为例,留学生的选择范围非常广,尤其是对北京生源更加利好,此处北京生源依据各单位招聘公告,一般指在北京参加高考、户籍在北京本地且非高校集体户口的毕业生。在各个行政级别的单位中,央属事业单位可以解决落户,对生源地和户口限制较为宽松,但是部分保密性、政治性较强的单位可能不倾向于录用留学生;市级直属的部分事业单位,同样无需户口即可报名,如: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但是,区级事业单位都是需要户口才可以报名参加的(如:西城区事业单位联考)。
另外,以2022年度的北京市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为例,公告要求留学生在2020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期间取得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国(境)外院校(以202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为准)学位、最高学历学制1年及以上、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其中,选调职位为北京市市级、区级机关职位和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街道乡镇职位;“优培计划”招聘职位为北京市市属企事业单位职位。各地类似的公务员定向选调和人才引进计划都有其单独要求的毕业时间、海外院校排名。因此,一旦明确了考虑在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工作,最好在前期院校选择阶段就了解好意向城市的标准。
同时,考虑到政策是动态的。建议同学们在规划的时候,了解确认好意向城市近三年左右的政策,进行一定的比对研究。正所谓左边知己右边知彼,百战百胜。留学生在前期要选定符合考试时间节点的留学国家,确保毕业时间、学历认证时间不耽误应届生身份的认定,要按照意向城市的政策要求明确好留学院校世界排名。另外,对于想要进入研究所、学校一类事业单位的同学,可能还需要适当考虑本硕专业一致、研究方向。留学期间的课程论文、课题选择也可以适当性地向要求靠拢。
体制内单位的类型较多,根据其行政级别、所处地域、业务领域,招聘的岗位要求也会有区别。比如,大量的岗位对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有要求。因此,尤其是一年制的英国硕士,需要在本科阶段提前考虑、争取向党组织积极靠拢。另外,高校、职业院校一类的事业单位,可能对教育行业的经历有倾向性。大部分“双一流”高校教师实行“非升即走”政策,还留有编制的高校在专科和职业院校中更多。因此,根据意向的单位和岗位特性,也需要提前做出规划。
根据2021年北京地区国考的职位分析,招录人数最多的三个专业类分别为:法学类(460人)、经济金融类(420人)、计算机类(283人),职位数最多的前三个专业分别为:经济金融类(219人)、法学类(219人)、计算机类(125人)。
但是,诚如前文所述,留学生存在国内外学科目录不一致、专业翻译差异的问题,建议在参考近几年的招录人数最多专业范围内,兼顾国内外学科目录、专业译名的影响进行留学规划,选择中英互译一致,和国内学科培养目录名称一样的专业。比如,在学位名称、专业上,至少有一个能够符合译名。以英国的商科硕士为例,学历认证上的学位名称都是Msc理学硕士,那么在前期留学规划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在专业领域上让译名和意向报考岗位类型的限制专业匹配。
由于我本人是英国一年制硕士(19fall),所以在这里罗列的留学生考编计划时间线的建议是以英硕为主的,具体时间举例也是以我当年为参考。
为了更好地申请到梦校,大家会在本科阶段尽可能多地去参加竞赛、校园实践、行业top公司实习。那么,如果将视线放到毕业后的考编,个人会非常建议大家在本科阶段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政府部门寻找实习机会。简单地翻看一下自己专业在招聘公告中政治面貌、工作或实习经历的要求。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上都会要求中共党员的政治面貌。
一方面,诚如3.2部分所述,留学生进入体制内有一定自带劣势,党员身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问题。同时,进入高校的辅导员一类岗位都要求政治面貌。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国企、央企里实习过后,可以在前期就确认好自己是否适应体制内工作的氛围。
我作为19fall的留学申请主要是从2018年的9至11月开始。如果是有留学申请指导老师的同学,基本提前一年左右开始在和辅导机构沟通了。因此,对于留学专业的选择,基本上在2017年底至2018年中之前就会选定。对于大四就出国,中间没有gap的同学来说,最好在大三上学期选定留学专业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考编、考公的可能性。此处并不是要求同学们在大三之前就明确留学后要进入体制内,而是建议同学们为自己进入体制内多留一个可能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报国无门”。
每年的国考基本为11月底,通常建议大家复习时间在4个月左右。而体制内考试的结构和内容自成体系,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辅以大量的刷题,需要先用一段时间了解考公考编的备考方法,进行适合自己的规划。宜早不宜迟,因此可以考虑在7月左右着手了解备考,8月开始复习。恰逢英国硕士毕业季,谢菲是8月底、9月初提交论文,再加上回国和隔离都非常消耗精力,能够良好地衔接提交毕业论文、回国和备考,是第一个门槛。另外,以高校事业编为例,招考流程长于普通政府部门。我目前任职的高校在前期笔试和面试经历了七轮,因此,这种较长的时间线需要提前了解、规划好。
以谢菲为例,虽然在9月之前都完成了论文提交,但是毕业证上的时间是12月初。基本在12月,大家拿到电子成绩单后,就可以完成教留服的学历认证了。绝大多数体制内单位的报考,都是以教留服的学历认证为主,但是不排除个别单位、地区要求审核毕业证。那么,等到毕业证邮寄回国,基本都是在次年2月左右了。另外,由于留学生就业没有三方协议、派遣证,需要留学生在落实工作单位后,在教留服官网自行申请办理报到证。
我在2020年备考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类说法,但是在20fall看到部分同学在教留服申请学历认证专业修改成功,但是申请材料的准备颇费时间,还需要在拿到学历认证后完成。也可以考虑在回国之前,就提前和导师、tutor、院长一类的老师当面沟通,准备材料。当然,其成功性也不一定能受到保证,有一定的失败概率。
以北京地区为例,2021年西城区事业单位联考最早是4月底进行,最晚的朝阳区事业单位联考是当年11月进行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而一旦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就会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在这里,不建议大家孤注一掷,非体制内单位不可。如果坚定自己的目标就是体制内单位的话,准备和参加考试则是一场持久战。哪怕是进入体制内,也有可能再通过遴选、考试更换到其他体制内单位。比如,事业编人员可以再考其他事业单位,也可以再报考公务员考试。因此,不要将应届生的机会当作破釜沉舟的一个选择。在就业形势不利好的大背景下,有不错的左边offer右边可以考虑先接下。
有些人对于体制内的工作还是很片面的认识。同一类型的岗位在不同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更别提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单位了。另外,体制内工作的人员构成没有私企(互联网)公司的年轻化程度高。对于一些人来说,工作氛围、工作内容、职业上升空间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考虑。因此,这里还是强调对体制内工作只停留于道听途说、碎片化信息的同学,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在体制内单位进行一定的实习。如果前期国考、京考失败,秋招不利,那么政府就业见习就是非常好的官方实习通道。
各地的政府单位提供了就业见习机会。以北京市的就业见习为例,可以投递简历、申请的单位非常公开透明,见习期间的待遇也可以在市政府人社局的公告上寻找到依据。此处为大家附上北京的就业见习申请入口以供参考
在《北京市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法》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就业见习是为帮助北京生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的办法。即,包含北京生源的毕业未就业人群(北京生源的留学生)。进行见习人员申请登记(如下图)之后,就可以查询可以申请就业见习的岗位。期间,市级见习补贴标准为本市当年月最低工资,主要用于见习人员生活补贴、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另外,区一级和见习单位还会根据情况进行补贴。
当然,这个补贴收入并不是推荐大家参与就业见习的核心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打破我们从学生到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壁垒,帮助大家更明确自己是否适合体制内工作类型。
自入职以来,我不断地通过经验分享来反观自己考编这一年,并且由此反思自己留学规划的失误。其一,本硕专业跨度过大,并且对专业译名等问题没有提前准备;其二,逃避秋招、春招失利之后才考虑体制内工作,此时已经错失国考和京考的应届生考试机会;其三,我最早的第一次考编时间在2021年4月底,但是我直到3月初才开始系统复习准备,两个月完全不足以支撑我在前期考出较为理想的笔试成绩,与最理想的招聘单位擦肩而过。希望这些经验分享可以帮助之后意向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学弟学妹们规避我的三点遗憾,上岸满意的工作单位。
同时,这篇经验分享字数过多,但是核心是向大家论述“留学生考公考编的大环境和缘由”、“留学生考公考编如何少走弯路”这两点问题。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也欢迎和我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我也会提供更加适合不同个案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注意事项、报考单位选择、选岗、待遇发展、备考策略、备考方法等。
谢谢~
本文作者:宣宁,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