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0次浏览来源:网络
(高华健:放弃国籍加入美国,本以为忘恩负义,却带20位博士回国)
高华健
当涉及到国籍等敏感话题时,大众仿佛丧失了理智一般,不去剖析事实真相就大加妄论。
尤其涉及到影视明星、文坛大家和科学家等一众有影响力的人时,他们更是“群情激昂”。
不要求伤人者规范自己的言行,反而要求受害者自我坚强,不得不说,这个时代是不是有点过于无情了。
人人都知钱学森和华罗庚,人人都称赞他们在国家有需要时义无反顾回国,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高华健呢?
同样是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回馈祖国,但为什么高华健在国内的知名度却远不及其他人呢?也许这就是舆论的厉害之处。
高华健
听说过高华健的人,都会认为他是“白眼狼”,毕竟流传的版本是他加入美国国籍,枉费祖国的培养,浪费心血。
但是,事实真的如同大多数人所听到的吗?
自然不是。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的确不假,大多数人都一直在被假象蒙住双眼,看不清真相。
抛开爱国这一层面,更改国籍应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他人无权干涉,再多的言论无非是道德绑架。
虽然这是众人熟知的道理,但面对言论指责时,高华健也无法对每个人解释一番。
纵然有天大的成就,也不能堵上这悠悠众口。
所以高华健选择沉默,不去争论不做解释,他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因为他始终相信清者自清,无需多费口舌。
这一坚持,就是多年。
高华健
1963年,高华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少年有一天能够成为撼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的人物。
高家父母虽然没受过太多的教育,但是却深知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孩子的学习不能耽误。
这个小家伙仿佛读懂了父母的心意,对待学习也是极其认真,父母也渐渐发现他们的孩子似乎不同于同岁的小孩。
他天资聪颖,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很强,一连跳过了好几个年级,邻里街坊都为之震惊,赞叹老高家出了个小神童。
神童不愧为神童,常人15岁在上初中时,人家已经被大学录取了。
高华健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15岁的高华健,在家人的鼓励之下,参加了这一年的高考,并以高分被西安交大成功录取。
15岁上大学,这在校园里也是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琳琅满目的书籍,新奇有趣的知识,15岁的高华健“贪婪”地享受着大学生活。
身边的同学都对他充满了好奇,毕竟他年纪很小,人人都好奇他是怎么考进来的。
但沉迷于知识里的高华健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理会这些杂事,他还有太多的书没有读,太多的知识没有搞懂。
高华健
古代仲永五岁写诗作文,最后却泯然众人矣。
确实,所谓的神童的确先天赢在了起跑线,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持续的探索和求实,最终与常人没有差别。
龟兔赛跑的故事可曾听说过?事实如此罢了。
大学里,高华健一直保持着谦虚好问的态度,片刻不敢松懈。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的高华健没有选择安稳的“铁饭碗”,不接受被安排的命运,而是听取老师的建议出国留学。
高华健(左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虽然步入正轨,但是相较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设备落后,人才匮乏。
于是,高华健毅然决然出国深造。
凭借扎实的基础和本科阶段的成果,以及自身勤奋好学,他顺利获得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全然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新奇的教学氛围,再加上身边同学的互相竞争学习,直接刺激了高华健的“战斗神经”。
他自然不甘落后,分秒必争,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学习。
高华健学习扎实,还十分善于思考、善于发问,能够自我激发大脑潜能。硕士期间,他已经成功发表了多篇论文期刊,顺利毕业。
哈佛大学
然而他并不甘于此,此时的高华健已经一头扎进物理学的世界,享受着不停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他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可是进来容易出去难啊。
博士跟硕士不同,对于毕业有更严格的要求,如今也一样,各大高校博士为毕业也是伤透了脑筋。
然而高华健却凭借自身的努力,仅用四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于1988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
那一年,他仅仅25岁,就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该学科最年轻的博士。
高华健
在哈佛大学那样的世界顶尖名校,这种少有所成的例子肯定数不胜数。
但高华健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的成绩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激起科学界的波澜。
的确,若没有绝对优异的成绩,怎会引得中美德三国轮番“抢人”。
高华健的成绩引得国内外争相报道,国外各大高校、公司和企业,蠢蠢欲动,欲以高薪聘请;国内民众欢欣雀跃,期待高华健学成归国。
高华健
国内人民信心满满,中国科学事业又添一员;国外开始担心了,如此优秀的人才怕是留不住,毕竟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不可小觑啊。
不过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高华健手中。
作为海归博士,回国迎接鲜花和掌声,在技术条件稍显薄弱的土地上,从零开始,还是忍受非议,留在美国,继续自己的科学实验。
树林中有两条路,一个泥泞不已,一个杂草丛生,他会如何选择呢?
高华健在多次权衡,多次思考后,决定留在美国。
他何曾没有犹豫过,他多想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啊。
但此时此刻的他除了是中华儿女外,更是一名科学家,一名学者,他多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未知。
高华健
只有自己真正强大了,才有回国的勇气,才有报效祖国的底气。
或许高华健认为当时的自己,还配不上国内人民的期待。
但无可否认,留在美国,这是一条回头万难的路。
高华健的选择,让远在国内,一心期盼他学后归国的人民凉了心,顿时扬起的唾弃声切断了他的回国路。
顷刻间,中国科学界处处充斥着谩骂声。
人们骂他是“慕羊犬”,骂他崇洋媚外,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高华健心中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坚持,所以他忍受着同胞的指指点点,始终没有回头。
这条路他毅然决然地走下去了,即便没有同行的人。
高华健
我们不是科学家,不是学者,不能体会他对物理学的痴迷。
就像“中国式过马路”,盲从跟风,妄加评论,仿佛是中国人的通病,殊不知这寒了多少人的心。
其实舆论一向如此,跟着风,散着烟,无所顾忌地叫啊跳啊。等待解开事实时,那些曾张牙舞爪满脸愤怒的人,早已散得干干净净。
毕竟“法不责众”,没有谁会把错误直接怪在某个发表言论的人身上,怪也会只怪“舆论”二字。
于是冤枉的人,就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小而短促的身影罢了。
这种舆论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观众看烦了也看腻了。
高华健(左一)
高华健心里不知背负了多少压力,但却始终要装作毫不在乎的模样,因为他知道,他没有时间胡思乱想。
收拾好心情的高华健,于1988年9月出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助理教授。
没有选择实力雄厚的科技公司担任专家,而是回到最初的起点,教书育人,这背后的含义也许只有高华健自己能懂了。
1995年,他担任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2000年,成为正教授。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他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为了早日有所成就,为了坦然地面对祖国,他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事。
但这样的决定反而加深了国内人民对他的误解。
人们在乎的国籍,口口声张的爱国,却永远没有他心中踏踏实实为国奉献重要。
高华健
殊不知,放弃中国的国民身份,他的心得有多疼。
高华健认为,充分利用美国的资源,借助美国先进的仪器取得更多的科学成就,他坚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2006年,高华健正式成为美国布朗大学终身教授。
并凭借在固体力学方面的成就,此后几年,接续获得中美德三国五院士的称号。
其发表的“MSG理论”,在过去20年以来世界固体力学领域引用的次数最多。
每个新的科学成果,都代表了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才是最好的时机,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
说他城府颇深也罢,技高一筹也好,在爱国层面上,他的的确确不遗余力。
你绝对想不到他任职世界顶级学府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发挥自己的余光余热,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培养新鲜血液。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自己亲自报效国家?
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少年强,国则强。
培养优秀人才,这几乎成为了高华健的信仰。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赞叹他过人的精明,然而放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也没有人要听他辩解。
出国留学,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的个别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中国留学生在外的处境也很艰难,资源的使用、项目资金的申请,若是没有一位良师引导,不知要走多少弯路。
高华健
高华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要成为留学生身后的那堵墙,安心求学的那堵墙,挡住所有疾风。
而要成为那堵坚实的墙,自己首先必须要强大。
所以,他选择了那条路,那条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路。
除了将平生所学教授给学生,更是要求学生勤加思考、善于动手,理论加实践,才能切实实现研究目标。
除了学习上,高华健平时在生活中更是是对他们照顾有加。
在学生眼里,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高华健
在海外留学,若是碰上这样一位老师,让学生日常生活没有顾虑,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这是多大的幸运啊。
高华健教育中国学生,学成之后要回国,为祖国的强大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己不能直接做的,只能由学生代劳了。
学生也明白老师的一番苦心。
于是,20多名博士生,毕业之后,全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继续奋斗在各个岗位上。
其中,奋斗在航天事业的中国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就是最好的例证。
王翔
他跟随老师高华健完成国外的研究后,回国直接被调到了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的对接任务上。
此次对接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太空飞行进入了新的时代。
举国欢呼时,人们记得矜矜业业的航空工作者,却记不起他们背后默默奉献的教育者,而高华健就是其中一位。
中国航天事业的大成功,想必这也应该是他最想看到的,也是他最想实现的。
有人说老师高华健和学生王翔是两个时代的缩影,笔者认为这个比喻在恰当不过了。
生于高华健那个时代,生活最朴素,思想也最纯粹,人人都怀有报国之志。中国虽一时不振,但总有一日飞出云霄,矗立苍穹。
生于王翔那个年代,生活殷实,但人心也变杂了,自私自利者比比皆是。
中国发展为数一数二的大国,需要戒骄戒躁,砥砺前行。
不管怎么说,师徒二人都是中国航天事业杰出的贡献者,是当下青年学习的榜样。
高华健
按照工作安排,高华健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在中国。
这期间,他的行程被安排的很满,但他尽力挤压时间,希望在中国的时间长一些。
他会与国内知名高校合办学术论坛,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经历,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还会与国内学者公共探讨学术问题,期间他发表演讲的学术报告高达100篇,多被学生和国内学者引用。
同时,他和担任中国力学报的英文版主任和中科院界面中心主任,为促进中外友好学术合作尽心尽力。
天可明鉴,高华健做了自己该做的,不该做的也统统揽下。
时至今日,上一辈的中国人民才明白当初谩骂的人,确实最值得敬佩和感谢的人。
高华健
而现在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不了解高华健,甚至没有听说过他。
他可能早已习惯了国人的指指点点或者是冷漠旁观,虽然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却一直受到最不公平待遇。
不过这又如何呢?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高华健作为世界的科学家,他在为了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懈努力。
科学家有科学家的爱国方式,就好比选择曲线爱国的高华家,就是站了在世界与中国的立场上作出的最佳决定。
根据《2021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中国大陆在美留学人数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0%。
西交大研讨会
同时,我国在国外留学总人数达305万,最终有144万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国发展,比例为47.21%。
两个数据反面验证了,中国学生的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回国人数仍占到较少的比例。
我们不是要强迫他们毕业后必须回国,这种口诛笔伐、满口仁义的道德绑架我们做不出来。
而且选择在何处发展,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是希望,他们不忘本,不曾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高华健(左)
就像高华健一样,身在异国,国籍变了,但不变的确是骨子里流淌的中华儿女的鲜血。
就像是无形的牵引,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割断的。是任何时候,祖国有难时,都能挺身而出。
就像余秀华曾言,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
文人志士和科学家很固执,他们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活,但有时候这种固执又恰当好处,一旦认准某件事情便不会轻言放弃。
就像余秀华“身体里的火车不会越轨”,我们的思想不能滑坡、更不能懈怠。
余秀华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我熊熊炎黄,一神一色尽显荣光。
愿你我双肩只手许国运,沿着心中的铁轨缓缓前行,江山不老阅鬓华。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